查看原文
其他

9大专题+35个热点,爆肝整理的主流媒体评论语料不看血亏!

小可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3-03-28


2023新传全国考研群 769926891

后台回复“半程班”,加入暑期抢跑

后台回复“答题课”,提前预定名额

后台回复“实务批改”,暑期实务弯道超车


👏👏👏艾瑞巴蒂!播播又带着大家一起学习(zheng huo)啦~




在上一期推送中,播播给大家盘点了主流媒体的评论语料获得了超多爱宝们的5🌟好评催更请求!没看的速戳:


👉扒光了主流媒体的立意和语料,我可算是把评论整明白了(上)




这不,播播马上为爱发电,为大家推出了干货满满的下期。



但是!在开始之前呢,播播想先回应部分爱宝们的几个疑问:


01

为什么要积累语料?


在很多同学看来,评论的事件不同,观点不同,要写的内容也大不一样,因此积累语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没有普适性!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事件本身虽然千差万别,但同一类型事件的切入点和评论角度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仅如此,如果大家看过多篇评论就会发现,评论的框架和逻辑也几乎是大同小异;


因此,我们积累评论语料,绝非是要死记硬背硬凹造型,而是借此来拓展自己的思考角度,训练自己的提问方式,让自己的表述更规范化,方便我们在提笔写评论的时候做到思之有术、言之有物、答之有道。


02

为什么是主流媒体评论?


选择主流媒体的评论语料进行积累和学习,原因有三:


其一是科学性。积累语料的过程,也是累案例、学习评论角度和阐述方式的过程。而主流媒体由于自身定位,在案例选取方面具有极强的参考性,主流媒体关注的事件,极有可能是我们试卷上的真题事件。从这一角度来说,学习主流媒体的评论语料的过程,也是一种“押题”的过程。


其二是专业性、权威性。评论会翻车么?当然会!对于一个社会热点事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没有对错之别,但却有妥当与不妥之分。而主流媒体的评论员在进行评论的时候难免要顾及自身的示范性,因此评论的角度会更专业、更权威,也更具学习价值。


其三是可操作性。相信大家会有这样的感受,有的评论风格性极强、写得极好,但却十分不容易模仿和学习(点名曹林老师的评论!),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只能望尘莫及;而主流媒体的评论,在写作思路和逻辑框架方面都比较清晰明了,大家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


当然,播播在进行资料整理的时候也对评论角度和语言进行了综合考量,除了对主流媒体的评论语料进行搜集整理外,对于一些评论角度好、语言佳的“非主流”评论也有选择地进行了搜集。


所以,别再犹豫啦,快跟着播播一起学起来吧!悄咪咪的说一下,文末还有爆炸福利哦!



主流媒体语料内容框架



专题四:教育热点


01

多地高校引入“速成博士”


可应用话题:高校教育、学历门槛、制度与现实的两难、规则与执行


事件概述:

湖南邵阳学院花19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其中22人系该校工作人员“毕业返校”;


河北邢台学院一口气招收13名韩国博士,相关人员疑似学院在职教师。


评论视角解读:

关于此次事件,主流媒体们的评论角度还是比较集中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对事件本身的“不合理性”进行剖析:博士引进本身无可厚非,是因为质量不高、学历注水才让人感觉“不太对劲”;


💡在上述基础上,点明其背后确实有“难言之隐”,但核心立足点还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钻空子”的理由;


💡对同类型事件进行集中列举和解读,指出事件背后的现实困境,核心立足点是点明弱势院校的发展焦虑——国家评估机制与现实发展间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与第三点类似,但更多是对当下高校教育评估机制的反思,提出“水学历”和“唯学历”都要避免的观点;


语料积累:


要破除这些地方院校“找才升级”的心结,需要反思两大问题。其一,怎么提高学历学位认证质量标准?其二,怎么遏制高校采取“速成博士”这一功利办法提升教师学历?


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与评价体系,存在大学优于学院,有硕士点、博士点的高校要比只进行本科教育的本科院校水平高的导向......显然,只有改革这种管理与评价体系,才能让地方本科院校实现错位、特色发展,踏踏实实做好本科教育,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澎湃新闻评论:《又一起“速成博士”,地方院校的困境到底在哪》


这篇评论的优长不在于语言的优美,而在于逻辑的明确和矛盾点抓取的准确度。


作者从个案出发,通过一系列同性质案例的引用,首先提出“频频发生的事件表明,个案的处理不能解决问题,必须系统排查和反思”这一观点,随后就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合理性、反映出的核心问题、如何解决等问题逐一阐释论证。


大家在自己写评论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通过同系列案例的列举总结共性问题,再对事件本身及其背后的矛盾点进行逐一分析解读~


当然啦,在问题和矛盾的提炼方面要做到一针见血,语言要精简凝练,做到掷地有声。


但是引才“碰壁”往往有着综合因素,是资金待遇的问题,还是研究环境的问题,这其中的解释空间很大。但无论如何,都不是钻空子的理由。


非名校当然有非名校的难处,可能不会有一呼百应、学者云集的场面。但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踏踏实实办教育。如果只想着钻空子、抄近道、刷成绩,高等教育地负海涵的意义,又该体现在哪里呢?


澎湃新闻评论:《斥巨资引进“菲律宾博士”,求贤还是钻空子?》


呼吁教育资源、资金向此类普通高校倾斜,让普通高校获得帮扶机会和发展,这确为常态解决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因为资金、政策的倾斜,也需要看高校的资质和能力。这就导致了普通高校陷入恶性循环——实力不足引进不到人才,人才不足无法提升实力,实力不足难以获得资金和政策优待。


光明论:《高校成批引进菲律宾博士,这不只是学历问题》


学历只是能力的标签,能力是本,学历是末,一旦本末倒置,不仅稀释了博士学历的声誉和含金量,甚至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恶劣现象。


虽然这种就地“国际化”的风险很大,达摩克里斯之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掉下来。但很多时候,主事者其实还是愿意赌一把。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在制定政策或评价指标时,也不能将指标硬化成没有余地的“钢产量”。政策和指标过于刚性,会倒逼执行层面的“阳奉阴违”,甚至逼得执行层面铤而走险。


新京报评论:《引进“速成博士”,邢台学院会是最后一个吗?》


播播点拨


这个事件的评论思路基本上可应用于一切包含制度与现实矛盾的事件评论里,在具体的操作中,大家可以记住以下几个小Tips:


首先,可以通过对同类型事件的列举,凸显事件背后的共性问题,从而增强论证力度;


其次,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制度中未指明的操作性问题进行提问,提问本身就是一种观点表达;


再者,在总结共性问题的时候,大家也可以层层递进,一个问题的形成绝对是单位本身(高校)-社会层面(城市、政府、相关部门)-体制问题(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后,大家在论证的时候不要过于极端化,过于洗白和过于抹黑都是不可取的,要把握好其中的“度”。


02

人教版教材插画惹争议


可应用话题:未成年教育、公众意见采纳

事件概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画引发网友吐槽:眼神奇怪、毫无美感;

儿童绘本《流汗啦!》配图为两个男孩舔一女孩手臂上的汗,引发网友强烈不适。




评论视角解读:

💡教材插画丑不丑不是核心问题,问题在于在出版之前是否征求过公共意见、审核程序是否合理得当;


💡指出舆论评价≠专业评价,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教材编撰的开放机制;


💡着眼于儿童图书和儿童教育的问题,提出问题:出版社在儿童图书出版领域,商业利益和社会担当如何抉择;


💡通过引用相关规定以及人教社对此次事件的回应,来突出“小学教材插图”的重要性,并对“我们需要怎样的小学课本插图”这一问题进行了回应。


语料积累:


此次出版社迅速反应,着手重绘,体现出其对公众意见的尊重。不过也要意识到,这次争议的出现,多少有些“意外”的因素,相关处理措施也更多是“补救式”手段:人们不禁要问:如果没有这次大范围的关注和吐槽,是不是会长期使用这些插画?在教材出版之前,由谁负责执笔、选择何种画风、内容妥当与否,有没有经历过严谨的选定、评判和调整、完善的流程?出版前是否充分听取了专家、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各方的意见和想法?


中青评论:《教材插画丑不丑,谁说了算?》


“补救式”手段的说法大家也可以记在小本本上,一方面表达了对公关手段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出自己的论点~后面的假设性提问方式也很值得学习哦,经典句式学起来~



作为重要的公共知识产品,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是不是存在程序性缺失,公众意见在教材审查环节有没有长期“缺席”,则应当被严肃审视。


艺术也许存在争议,但一旦被应用到教材中,就存在妥不妥当、合不合适的问题。也许比起这些插画到底“丑不丑”,教材编审流程是否科学、合理,公众意见能不能被及时征询、重视更重要。


中青评论:《教材插画丑不丑,谁说了算?》


现在看来,《流汗啦!》的“汗”确实没有“白流”,但它并没有让孩子爱上科普,而是让家长深深恐惧于儿童出版物——如此拿无知当有趣,以猥琐扮童真的低级创意,到底还有多少?


综观儿童出版市场,优质图书的稀缺与劣质图书的泛滥长期并存,由此抛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当出版社竞相义无反顾投身儿童出版市场的时候,到底是选择了一项事业,还是看中了一桩生意?


没有谁的汗水会白流,辛勤的汗水不会,一身冷汗也不会——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发出警示:野蛮生长的儿童出版行业,确实应该严把图文质量关了。


澎湃新闻评论:《争议插画频现教材绘本,<流汗啦!>让谁汗颜?》


一语双关、巧用隐喻的手法在评论中确实很吸睛,如“汗”确实没有“白流”、“《流汗啦》让谁汗颜”等说法,有能力的宝子们也可以尝试在自己的评论里用起来~


但需要注意的是,舆论评价不能替代专业评价。如果就以舆论对某一内容、插图的评价为标准,可能也并不符合专业性要求。所以应当在专业编写者听取教师、学生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要求,吸纳合理建议,对教材编写进行科学论证。

光明论:《“教材插图太丑”上热搜?以开放机制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教材插图不只关系审美培育,也关乎价值养成。如何让插画既传递真善美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值得现代教材编纂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人教版数学教材“丑”插图上热搜,不仅暴露出目前教材插图的一些问题,更提醒编纂者“教育无小事”“教材无小事”,应当对教材的编纂慎之又慎、精益求精,同时广泛认真听取各方意见,真正做到对教材负责、对教育负责、对孩子负责。


新京报评论:《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小学课本插图?》


03

知网垄断被查/知网开放查重


可应用话题:学术数据垄断、市场垄断、公共性与商业化、知识共享


事件概述:

事件一: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事件二:知网发布消息称正式开启个人查重服务,收费标准是1.5元/千字,研究生学位论文可以免费查3次。



评论视角解读:

💡引用案例说明知网垄断的负面影响,强调知网本身的特殊性,点明学术数据垄断不可取,需要更多的公共性;


💡将调查垄断行为和开放查重事件放在一起,指出“小利”不能满足公众期待,知网需要做出更大的改进;


💡结合前两点,在第二点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指出元问题是知网在商业化和公益平台方面的平衡;


💡核心关切是“如何解决知网市场垄断”的问题,指出不仅是知网本身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也要有所作为;


语料积累:


从知网曝出的种种问题看,知网是否涉嫌垄断,以及垄断地位是如何形成的,知网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都是无可回避的问题。然而,知网官方对这些问题始终讳莫如深。


学术数据库提供的产品,与一般的产品不同,它汇集了人类智力成果,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学术数据库若形成垄断,将可能为知识获取制造不必要的人为门槛,使知识从开放走向封闭,损害国家的创新能力。


澎湃新闻评论:《知网被查,学术数据库要回归公共性》


但如今一大批新案件的披露提醒我们,光妥善处理几起热门事件只能暂时平息舆论,彻底解决知网违规侵权问题,还需要来一场“刮骨疗毒”,彻底转变其盈利模式。


澎湃新闻评论:《知网的整改,还要主动做、尽快做》


这句话与前文高校引进“速成博士”中“个案处理无法解决根源性问题”的说法类似,大家可以放在一起积累~


如今快三个月过去了,大家关心的是:知网的整改怎么样了?自查是不是停留在口头?在收录文章前先取得版权方同意并付费,如今做到了没有?总之,知网不能只是“表个态”而已。


这固然需要相关部门的治理、监管和督促,但知网并非只能被动等待,也不能“推一下,动一步”,能做、必须做的事就要主动做、尽快做、做到位。


澎湃新闻评论:《知网的整改,还要主动做、尽快做》


说一千道一万,所有现实都指向一个对知网最致命的“元问题”:如何在取得市场头部地位之后,保持知识平台的公益属性,而非肆意妄为?


知网的问题不会再停留在舆论口诛笔伐的层次,必须纳入社会治理的视野,将之作为有标志性意义的一次市场完善。


客观来说,作为知识分享平台,盈利和公益的平衡,理想化期待与现实可行性的妥协,并不是很容易。但知网的问题如果解决好,无疑为处理类似问题打了个样,对国内学术市场、知识空间的良性发展来说可谓善莫大焉。


澎湃新闻评论:《知网开放个人查重,但整改之路还很长》


不过,知识的公共性与平台扩张和垄断的商业逻辑在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这也是知网一再回避用户、作者诸多合理诉求的根源。想要达成真正能让用户满意的整改,必然会碰触既得利益的蛋糕;若没有一点“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魄力,知网恐怕很难解决根源性的矛盾。


当然,公众也不能完全将希望寄托在一个商业平台的“自省、自查与自改”之上,国家在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层面也应该有更高的话语权和更多引领性的作为。


新京报评论:《向个人提供查重服务,还不足以满足公众对知网的期待》


实际上,社会各界对知网模式的探讨反思,并非是要阻滞知网的发展,而是为了平衡好知识公益化和商品化的关系。通过对过度商业化行为的反思,可以拆除知识传播的壁垒,让知识在广泛的传播中惠及更多人。


中青评论:《知网开放个人查重,社会期待更大诚意》


播播点拨


通过对主流媒体评论角度的分析,相信大家也发现了,在“问题型”事件的解决策略方面,大家的切入点无外乎当事人/单位本身、社会层面、国家层面这几个老生常谈的角度,但为什么人家的评论写的就那么好呢?


其实核心问题就在于大家是否真的“言之有物”,哪怕仅仅写当事人维度,也要通过案例的列举、措施的细化、正反面的论证等手段写充实、写具体,不然哪怕你的解决措施包含了三个层面,也还是会让读者觉得言之无物,get不到亮点。



专题五:文化传承


01

万安桥被焚毁


可应用话题:文物保护、文物与现代生活、乡村遗产保护、文物可持续发展、情感价值


事件概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突发大火,桥体被烧毁坍塌。



评论视角解读:

💡通过对万安桥珍贵性的强调,突出此次事件反映出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手段的不足;


💡点明文物保护意识不足的一个原因:历史文物在现代生活中的参与度并不高;并从使用主体、监管主体等维度提出了解决措施;


💡分析万安桥本身蕴含的情感价值,强调大火后的重建并不仅仅是复现文物本身,核心是情感重建;


语料积累:


这些桥都是古人留下来的建筑珍宝,当通行功能逐渐被新工艺新技术取代之后,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古桥,将会变得像大熊猫一样珍贵。人人都在说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传承,但传承的前提,则是留下传统古建。


一场大火抹掉的,除了凝结在古桥身上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有多少代人行色匆匆的繁复记忆。文物古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好这些文物古建,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光明论:《万安桥被焚毁,每一次大火都让人痛彻心扉》


现代交通与经济的发展、古驿道的湮灭、古村落的整体搬迁,加之保护意识的缺失,廊桥因功能性降低与价值消弭而处于被废弃、日晒雨淋、自然消亡的状态,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


如今,世间再无万安桥。这场大火焚毁的,不仅仅只是一座万安桥,更是历史所呈现的另一种可能和900年来的历史记忆,尤其需要认真反省、思考。


在万安桥残留基础上对其进行重建,或许是历史文化层层积淀的必经过程,也是当代及后代需求与历史遗产之间平衡且可持续关系的体现。


新京报评论:《900年万安桥被焚毁,再为乡村遗产保护敲警钟》


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古桥,在20分钟内就遭大火毁灭。文物建筑就是这样脆弱——即便经历风吹日晒雨淋,经历千百年的岁月洗礼,一次消防上的漏洞可能就毁掉所有。


所以要再次强调,文物建筑保护容不得半点“火星”,消防安全必须提升到最高等级,消防设施和日常的防火工作必须保证时刻在线。


澎湃新闻评论:《900年历史万安桥被烧毁,文物古建如何“万安”?》


播播点拨


在文物破坏/保护方面,可能大部分同学的思路仍然停留在如何追责、如何保护、如何重建这三个维度上,也正因如此,对于这一事件评论的学习就变得十分重要,尤其是以下两点:


💡文物保护意识缺失,除了个体原因之外,还包括文物在现代生活中的存在感和参与感降低这一因素;


💡在讨论文物保护和重建问题上,情感意义的分析和情感价值的重建也不容忽视;


加上这两个维度,你的评论就不会那么“千篇一律”了,所以,都给我学起来!


02

三星堆IP/科技+博物馆


可应用话题:文化传承、科技+文物、新媒体+文物、博物馆文化传播、文化数字化



评论视角解读:

💡文物的美丽与考古的价值,中华文化基因

💡文物的当代解读,古今碰撞的独特魅力

💡大众传播方式对于考古普及化/流行化的影响

💡考古工作的发展有赖多方支持

💡古文物如何实现当代传播

💡当下技术+博物馆的发展思路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需进一步提升完善;


语料积累:


考古的魅力在于发现未知。从祭祀坑的年代考证,到象牙的来源,从七号坑八号坑重要文物的小心提取,到文物修复室内青铜神坛的复原,无数的谜题从三千多年前的文明现场生发开来。


中华大地内部具有多个地理单元,不同的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呈现出多元起源、丰富多彩的样态。然而,各区域的交流融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精彩,也正是在这样的传播互动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人民日报评论:《三星堆里的小猪佩奇、月光宝盒,到底是谁造的?》


而这些文物跨越千年,居然被网友重新赋予新的想象,和现代文明重新对话,不得不令人赞叹古蜀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


新京报评论:《“月光宝盒”上线,三星堆为何有超越时空的魅力?》


人总有追根溯源的天性,“发思古之幽情”是人类一种共同的心理结构,人们总爱从文物中感受历史的脉络。加之社会整体文化层次的提升,大众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历史审美......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事实上都能借由考古话题的反哺而得到提升。


大众传播通过技术手段,不断重新建构考古的呈现形式。或是衍生出文创产品,或是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一条条精致的短视频,一张张酷炫的海报图片,考古某种程度也变成了视觉效果堆叠出来的意象。这个意象有趣、生动,充满着吸引人的魅力。


中青评论:《三星堆再占“C位”,能否改变考古“冷”待遇》


在当前的社交媒体和直播时代,本次的“三星堆”挖掘重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考古行为,而成为了一场公众参与的“文化事件”。


以商标布局为出发点,创立一整套新媒体传播矩阵,用文化集群和品牌效应驱动发展,“三星堆或将成为下一个不逊于“故宫”的博物馆文创IP。


清元宇宙:《三星堆上“新”,博物馆传播如何历久弥新?》


元宇宙在虚拟现实、游戏代码、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加持下,正在以独特的方式打造一个“数字宇宙”。对于文博资源而言,这可以成为撬动文化传播的“新钥匙”。珍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经过新的数字技术建构和重组,也正在成为年轻人追慕的潮流语言和社交符号。


从触摸青铜器感受其厚重,到弹奏唐代古琴重现盛世华音,利用技术手段,人们将跨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数字鸿沟,拥有“天涯共此时”的通感,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自由,让虚拟体验无限拓展。


过去已去,未来已来。元宇宙能否打开博物馆在数字世界的星辰大海,博物馆能否成为元宇宙落地的实体凡例,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人民日报评论:《“万物皆可元宇宙”,博物馆呢?》


如何调集最大“算力”、设计最佳“算法”,打通文化资源的传统分类方式,促进数字化联动整合,并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优质IP,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更艰难也更重要的任务。


数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华文化魅力历久弥新。文化为体、数字展翼,中华文化必将在数字时代绽放更夺目的光彩,更好地丰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民日报评论:《中华文化入“网”上“云”,将如何丰富我们的生活?》


03

白鲟被宣告灭绝


可应用话题:生态保护、保护物种多样性、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事件概述: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


语料积累:


生物多样性对于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均有重要意义,长江白鲟的灭绝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损失。从物种遗传资源灭失的角度看,白鲟的特殊身体构造、历史基因研究、仿生材料探索将戛然而止;从生态安全的角度看,白鲟的灭绝势必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破坏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 


光明论:《长江白鲟灭绝的生态反思》


为何白鲟的灭绝是重大损失,给出具体的理由比单纯下判断更具有说服力。


大自然就像复杂精密的机器,任何一颗螺丝钉的松动,都能酿成毁灭性的事故。地球生命已历经五次由极端自然现象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大规模“灭绝”事件。现今,许多专家警告说,第六次大灭绝危机正在发生,而这一次则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生物多样性将我们这个世界的每条独立但又彼此关联的生物链相连接,每一种生命形式,无论多么微小,于整体都必不可少。


一位生物环境学家说过,“我们是唯一对我们的未来和地球生物多样性有意识选择的物种。”因此,人类必须携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从生态、国际、社会等多个层面采取一致行动。


面对一场场我们与其他动植物本不该有的道别,是时候好好反思,修补人类与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了。否则,当我们离去的那一天,没有谁会为我们“悲伤”。


新京报评论:《白鲟无声再见,不要让“永别”的那一天真正来临》


这是一个悲伤的消息,但毫不令人意外。严格来说,白鲟作为一个物种的“死讯”传来,早就是意料之中的大概率事件。如果白鲟的命运居然能够逆转,那才是堪称“神迹”的意外。


澎湃新闻评论:《中国淡水鱼之王,倒在了黎明之前》


运用“反讽”的说法,在情感方面会更加强烈。


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包括白鲟和白鱀豚在内,那些没能撑到最后的野生物种,成为生态文明未能与经济发展同步的遗憾代价。


澎湃新闻评论:《中国淡水鱼之王,倒在了黎明之前》


04

村BA走红


可应用话题:乡村文化、文化振兴、全民运动、文化推广、体育强国建设


事件概述:

贵州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的乡村篮球比赛走红。



评论视角解读:

💡对村BA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建设、全民运动方面意义的解读和肯定;


💡对村BA出圈原因的分析;


💡对村BA现存问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语料积累:


“村BA”的连场比赛经常能从上午打到深夜,个别比赛还能鏖战至破晓。这简直有了点中国式狂欢的味道。篮球的本真意义就是回到街头、回到原始一刻,在民间燃烧,就如同信天游原本就在苍茫河山之上飘荡,引人沉醉。同时,“村BA”也与乡村文化的振兴产生“合奏效应”,这也是“村BA”引发广泛共鸣的内在原因。


中青评论:《“村BA”大火,期待我们的街头出现下一个易建联》


它是属于乡村的,也和当地人的民俗产生关联,“村BA”最终没有选择朝着“专业化、产业化”的道路,而是保持着全民参与性。


体育最需要的,可能不是一两个运动天才,而是真正让运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黔东南的“村BA”最大价值也在于此。“村BA”团结了乡村的青年,也就从根本上为乡村留下了活力和希望。


新京报评论:《从黔东南的乡村篮球赛看见体育的活力与希望》


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文化的土层深厚,才能让村民更好地扎根其上,寻回更多“乡恋”与“乡愁”,与故土故园产生更牢固的情感联结。


在“乡村时空”中增添了一层“文化时空”,把乡村和村民纳入了一个“文化磁场”之中。


人民日报评论:《“从白天打到黑夜”,山里的“村BA”为什么这么燃?》



专题六:青年文化


01

高价雪糕/雪糕刺客


可应用话题:消费文化、市场规律、符号价值、打卡、社交工具、情感消费



评论视角解读:

💡分析雪糕涨价的客观原因,指出贵可以,但要保证“贵有所值”;


💡雪糕刺客的核心问题在于销售方式:雪糕可以贵,但要明码标价;


💡从消费场景和心理角度切入,指出雪糕刺客的吐槽核心是消费心理的问题,解决方法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叙事;


💡从流量经济切入,分析雪糕网红化的背后机制,提出市场应当具有包容性;


语料积累:


雪糕涨价,体现行业发展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健康化、高端化、趣味化、美观化等雪糕消费新风向。


......雪糕不再是冷饮的替代品,而是具备一定的社交附加值,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感的“享受型食品”。可以说,大众消费理念、消费习惯的变化,为雪糕产业发展划出了更精细的市场赛道。


人民日报评论:《高价雪糕得贵有所值》


不过,比起用料和“值不值”的问题,“雪糕刺客”更为人所诟病的,其实是其销售渠道。正是因为很多店家将高价雪糕和低价雪糕放在一起,而且不标清价格,才让很多顾客一不留神就被“刺”到。


“雪糕刺客”一词说出了问题的本质:最关键的不是“高价”而是“突袭”。钱江晚报评论认为:没有明码标价,侵害的是消费者的知情权。“雪糕刺客”的经营行为实质是宰客,因为明码标价的关键在于“标”,要有明确价签,这是属于消费者的知情权,而不是临付钱时的口头告知。


中青评论:《一根雪糕引发的“大战”》


所以,对高价雪糕的讨论,很多时候还是源于一种消费心理,人们打心底没有太“看得上”这个产品,人们已经认定,这个东西就只能卖这个价。


因此,高价雪糕的价格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这些产品本身,能够塑造一种新的叙事,国产雪糕能够凭借口感、质量,让人相信它是值得花十几、二十块购买的精品零食,乃至让自己成为一种社交与炫耀消费,逐渐打破人们从童年累积起来的预期与认知。


高价雪糕的对手不只是竞品,还有人们长久以来的消费习惯与文化场景。


澎湃新闻评论:《高价雪糕,一场对童年的背叛》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如今的那些让人感叹“不敢随便拿”的雪糕,已经成为一些年轻消费者的社交工具,而不仅仅是一种食物。


而从营销角度来讲,我们或也有必要追问一句,是不是现在的消费品,除了走网红路子,就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让消费者叫好又叫座了?


澎湃新闻评论:《“不认识的雪糕不要拿”,冰淇淋就非要做网红?》


雪糕是一个和斑斑岁月相关联的事物,它必须符合朴素时光的简单快乐。如果不是,那么就是对这种叙事模型和文化传统的背叛,高价由此不可接受。


这好似一场刻舟求剑。用工、租金、物流、营销等成本,都没停留在当年的旧时光里。但是人们的要求终端产品必须卖某种价格,因为“我希望是这个价格”。


对于雪糕该卖多少钱,其实根本无关紧要,愿意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就是一根上亿又怎样呢?谁又会买呢?但这件事,却如一张试纸,测出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


光明论:《雪糕应该卖多少钱?》


播播点拨


没想到吧,被各大主流媒体纷纷“翻牌子”的竟然是“雪糕刺客”。


单就雪糕价格为什么这么高这一问题就有市场成本、消费心理、流量营销等多个角度的分析,更别说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溯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价格高、雪糕价格是真的高吗、我们如何看待高价雪糕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从经济学、广告营销角度出发,可以谈的内容就更多了。


所以宝子们,思路要打开!



02

行李盲盒


可应用话题:盲盒经济、隐私泄露、盲盒营销、合理性


事件概述:

机场/火车站长时间无人认领的行李箱被当作“盲盒”进行售卖。


评论视角解读:

💡“行李盲盒”或只是商家的宣传噱头,且存在诸多问题;


💡若“行李盲盒”为真,则其背后的法律问题和监管问题需要追问和解决;


💡对“行李盲盒”的关注反映出人们对隐私泄露的担忧;


💡对“盲盒经济”的批判和反思,“盲盒经济”需要在法律和伦理范围内进行;


💡“盲盒经济”走红原因解读;


💡反思“行李盲盒”背后的平台问题;


语料积累:


因此,“行李箱盲盒”的第一问,或许不该是讨论对“机场、车站无人认领无主物”进行网络拍卖是否合法,而应先追问,这些以此为卖点的所谓“行李箱盲盒”,是否确系来自机场、车站遗弃物,以及商家有无这些遗弃物处置资质?进一步的追问则在于,这些商家若无相关证明文件,是否涉及虚假宣传?


新京报评论:《直播售卖机场“无主行李箱盲盒”?恐怕不能当真》


因为是随机抽选,购买盲盒的消费者可以在未知之旅中收获惊喜和快乐,这也让此类营销模式风靡一时、备受追捧。但这不代表“万物皆可盲盒”,盲盒经济也需要遵守法律法规要求,不能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和“恋爱盲盒”一样,对“行李箱盲盒”的热议,也反映了人们对个人隐私的忧虑。对购买“行李箱盲盒”的消费者来说,需要分辨其中的虚虚实实,不能幻想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更不要对他人隐私有过于浓厚的“兴趣”。


中青评论:《花1000元买到价值4万的“行李箱盲盒”?谁在制造“捡漏陷阱”》


盲盒有随机性、未知性,不等于消费者连知情权都没有,更不等于卖家可以随意编造,制造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完全无法判断商品的真实情况。


澎湃新闻评论:《“行李箱盲盒”火了,无人认领就能随意买卖?》


播播点拨


不会只有我一个人看到这个事件的第一反应是“行李盲盒这事儿犯法,必须追责”吧?其实看到主流媒体的评论我们会发现,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行李盲盒这事儿大概率是假的”。不得不说,大佬就是大佬!


这也提示我们,在对一个还没有确切定论的事件进行评论时,我们不能有“存在即合理”的惯性思维,在下手评论前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事儿真的存在嘛?它为什么会存在呢?在问了之后你的评论视角一下子就开阔了!


回到评论角度上,其实“盲盒经济”的相关事件近几年发生的也已经够多了,大家可以批判的角度也很多:道德伦理层面(宠物盲盒)、个人隐私层面(行李盲盒)、营销层面(普通盲盒).......大家可以把这些案例放在一起集中整理,有时候事件的对比和集合也会碰撞出新的灵感哦~



未完待续


福利时间

考虑到各位爱宝们的阅读体验,播播把剩下专题的内容全部都整理成了PDF文档,内含9个专题、35个热点事件,满满64页的宝藏干货!





福利资料预览


只需要后台发送【评论语料】就可以一键Get评论高分的正确打开方式哦!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E妹2.0

知知

卷卷3.0


卷卷2.0


胖胖

小S

小S 2.0

卷卷


往期精彩推送⬇️
外新史重点,都在这几张图里|新闻史重点盘点2.0
打印直接背!新传必考大佬看这一份就够了
鹿哈关晓桶、黄子诚、王俊卡、易烊干洗、王二博,流量时代结出的怪胎
总算是弄清楚了!经验、批判、法兰克福、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媒介环境等学派
用了会加分!技术类案例库还不快收藏?
开始搭桥,让澎湃的心去往天涯海角
U1S1这些理论虽然难,但是真好用
扒光了主流媒体的立意和语料,我可算是把评论整明白了(上)

拥有叶生/十月同款大脑,考研初试是不是可以400+?

8月才开始认真准备考研,我还有戏吗?

组团去台湾吃山西刀削面?传播与地图的新耦合

说真的,我不想考了……

每年必考的媒介融合,用上案例才更能拿高分

82岁佩洛西与14亿中国人,社交媒体时代的“全面战争”

要我说,《浪姐3》、王心凌也救不了“她综艺”

官宣!18所院校明确首次招生,另37所也可能有捡漏机会

中新史重要事件大盘点!我看是谁还说背不下中新史?

承认吧,二舅怎么可能治得好你的精神内耗!

请你别踩背书雷区!这块“记忆面包”送给你

还不会读期刊论文?这份保姆级论文阅读教程请你必须收下!

大纲突变、首招生、参考书更新,暑期择校新指南~

导师们首度“公开”高分答题思路,这波看到的人赢麻了!

余秀华直播被家暴,社交媒体何以成为家事工具

又又又变!华科大纲大变!其他学校可能也...

不起眼的实务名解,去年竟然有三十所院校都考过?

一个关于传播学的超高频考点,速收藏!

复习备考的第N天,我好像被考研绑架了。

「新闻大学」最新特刊!彭兰、喻国明等给你划了一道“元宇宙”送分题!

爷青回!时隔6年发新歌!谁能不爱周杰伦?

13个热点专题,63篇精选论文,打包免费送!

从主流媒体上百篇新闻评论中,我挖出了这些语料“精华”

『盘点』今年新传周年事件清单!很有可能考

给你们整了172条新闻评论语料,十分建议收藏

实务130+的经验和技巧,都在这里了!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2022年全国考研群 11576739062023新传全国考研群 769926891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小红书:播播考新传英语长难句学习:公众号英语小卖部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
投诉通道:aicb_k(请加点点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